13

2019

-

11

焦桐树下的初心情怀——记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开封市支队兰考中队

关键词:消防安全


来源:

杰安消防

兰考县坐落在豫东平原,黄河岸边,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50多年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榜样”“共和国的脊梁”焦裕禄同志,在这里带领群众广种焦桐树,除风沙、盐碱和内涝“三害”,积劳成疾,以身殉职。1990年,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写下追思焦裕禄的词句,“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表达对焦裕禄同志的爱戴、缅怀以及执政为民、造福百姓、恩泽万众的理想和宏远。

    身处焦裕禄精神发源地,背靠着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35年来,我们始终秉承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厚植“红色基因”,熔铸“红色血脉”,举旗奋勇前行,坚决守护好这一片热土。有一次在与焦裕禄纪念馆张继焦馆长交流时,我请教他:“您认为,在今天,纪念焦裕禄、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最好方式是什么?”他认真回答道:“习近平总书记将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焦裕禄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的具体任务和形势与焦裕禄同志那个时候也有很多不同,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来没有变,就是人民利益至上。纪念焦裕禄的最好方式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焦裕禄精神,就是应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深学,细照,笃行。具体到亲民爱民上,就是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对群众的那股亲劲,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我们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以为人民谋福祉为己任,就要像焦裕禄那样,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时时刻刻心里想着群众,装着群众。在兰考县陇海路附近,有一条道路叫“消防胡同”。说起这条路的故事,还要追溯到1997年。在一次出警途中,我们的消防指战员经过一片棚户区,发现有条路坑坑洼洼,消防车通行非常困难。这条长达1500米的道路,因常年无人维修令附近居民苦不堪言。路面上的坑洼越来越大,每逢下雨天积水淹没的坑洼就成了一个又一个“陷阱”,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少群众踩空崴脚;到了下雪天,路面又非常湿滑,居民稍不留意就会滑倒,不少老人都因这条路而住了院,当时居民们都是“谈路色变”。群众利益无小事!时任指导员聂文斌归队后立即向大队党委汇报了情况,大家决定利用休息时间为百姓义务修路,解决居民出行难的问题。听说要为群众修路队员们的热情都非常高涨,当时的战斗班长吴文谦训练时腰部拉伤,硬是不顾战友们的劝阻,带领队员们到处捡废弃的砖头,然后利用沙土将地面垫平。当地群众看到指战员们的辛苦付出,自发送水、送饭,不少群众还加入修路中去。事后,附近的一名老人对我说,当时的修路场景又让他回到了焦裕禄同志带领群众除“三害”的记忆之中。经过大家一个多月的劳动,这条困扰了居民已久的道路被整修一新。路修好后,附近的群众为了感谢消防队,特意将这条路命名为“消防胡同”。

    从此,我们的指战员与“消防胡同”里的居民们“结了亲”。逢年过节,居民们都会组团到消防队看望我们,而胡同里谁家有了麻烦事我们也会第一时间给予解决。胡同里赵大爷家里不宽裕,眼看着女儿考上了大学,却被巨额的学费愁白了头,最后决定让孩子辍学外出打工。当时队上得知此事后,立即在中队开展“用心点燃希望,用爱助蕾圆梦”的募捐活动。当聂文斌带着筹集的学费来到赵大爷家时,他的闺女已经将行李收拾停当准备南下广州。接过这凑来的学费,赵大爷老泪纵横,哽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20多年来,虽然中队队员走了一茬又一茬,但与“消防胡同”里居民的情谊却一直没断过。现如今,棚户区早已不存在,原来的土路面也已换成了坚固的水泥路,但是“消防胡同”的名字始终没有变。

    兰考县有一个焦裕禄纪念林。走在林中的小道上,看着一棵棵的年轻焦桐,簇拥着那棵有着50多年树龄的参天焦桐,像极了当年焦裕禄书记带领群众治理风沙时,奋不顾身,冲锋在前的一幕。焦林就是焦书记治理风沙成果的体现,就是焦书记精神的传承。35年来,中队党支部始终牢记焦裕禄精神,将“忠诚爱民、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乐于奉献”作为队魂,引导广大指战员接力传承。坚持把革命传统教育列为队员必修课,新老队员每年都要到焦裕禄纪念林、焦裕禄陵园、焦裕禄纪念馆中走一走、看一看,追寻焦裕禄足迹,仰望精神丰碑,强化信念信仰,不断坚定队员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献身消防的信念,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让红色基因融入队员血脉,植入队员灵魂。

    2017年2月7日,兰考县境内大雪纷飞、冷风刺骨。来自洛阳的马大姐一家遭遇车祸,住院花光全部钱财,急着回家过年却连两张火车票都买不起。四处求援无果,走投无路之际,她尝试着拨打了119。接到电话,我们的队员顶风冒雪找到马大姐,带着她们吃了一顿热乎饭后,及时购买了火车票将一家人送上了车,临行前还购买了大包小包的吃食和御寒衣物。如今逢年过节,我们都会接到马大姐打来的问候电话,每次提及数年前的风雪天,马大姐都会流着泪感慨:“不论什么时候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消防队。”

    讲不完的鱼水情,诉不尽的爱民心。中队附近的杜庄村,住着一位特殊“军属”,他是抗美援朝老兵杜军老人,腿脚不便,老伴已经离世,平时只能与患有精神病的儿子相依为命。得知老人的情况后,从1998年4月起,中队的队员与老人“结了亲”。定期为老人送去油、盐、米、面等生活用品,抽出时间陪老人晒太阳,给老人做饭,为老人洗衣服,带着老人治病,每人每月都会拿出部分收入为老人建立生活基金。一天、两天、三天,一年、两年、三年……队员们走了一茬又一茬,但对老人的照顾却没有间断过,直到2015年3月5日老人去世。离世前,老人眼角含泪,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儿子。队员们知道,老人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放心吧,我们替您照顾孩子。”听到队员们的承诺,老人面带微笑安详地走了。

    焦裕禄纪念馆内保存着很多焦裕禄同志当年使用过的物件,馆长张继焦告诉我,他印象最深的是焦书记当年使用的那把藤椅。焦裕禄同志长期患有肝病,无论在开会、作报告还是听汇报时,他总是把右脚踩在椅子上,高抬右膝顶住肝部。每次肝疼的时候,他就采取自己的“压迫止疼法”,钢笔、茶缸盖儿、鸡毛掸子都是他用来顶肝的工具,时间长了,他坐的藤椅的右侧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熟悉焦裕禄的老人们告诉我,在兰考的日日夜夜,焦裕禄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来工作的,我不是来休息的。”他身上始终有一股热情万丈的革命豪情,再大的困难,他都无所畏惧,敢于亮剑。他的这种敢于亮剑的可贵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敢打必胜。

    2017年5月3日晚,兰考县鑫鑫洗浴中心蹿起冲天火苗,火借风势迅速蔓延,火灾现场毒烟弥漫,而附近就是成片的居民区,一旦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箭上弦,刀出鞘”!十万火急之时,我们集结所有队员和车辆疾驰现场。到了现场才知道,火海中还有6名群众被困,看着如“蘑菇云”一般的毒烟和不断翻卷而上的“火蛇”,队员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指导员,让我上吧!”看到几名班长主动请缨,在对火场情况进行研判后,我带领两名实战经验丰富的班长,将各自身上的战斗服打湿,在水枪的掩护下全副武装冲进火海。头顶不停地掉落燃烧物,脚下到处都是阻碍物,眼前又是毒气弥漫,我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这种复杂的火场环境下,我们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搜索,很快在一处正猛烈燃烧的房间角落处,找到了第一名被困男子。此时他畏缩在墙角,由于吸入大量毒烟,已经不能自主行动。紧急时刻,我们的队员立即摘掉自己的空气呼吸器面罩,迅速戴在该男子头上,随后背起男子冲出了火场。第一个人救出来后,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根据室外对讲机中传来的信息,我们很快又发现了第二名被困者。就这样,在浓烟火海中搜救了近20分钟,我们成功将火海中被困的6名群众全部安全救出。这件事过去后,一名获救的群众带着锦旗突然来到消防队,看到营救自己的消防员时顿时泪涌而出,泣不成声地说:“你们将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份恩情我将铭记终身。”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火灾现场,在救援一线,我们的队员用火热的青春浇灌一方水土平安;在命悬之时,在危难之际,我们的队员用血肉之躯为群众筑起坚固的钢铁长城。2018年11月3日6时许,位于兰考县的河南鑫宏保温材料有限公司发生爆燃事故,紧急时刻,我们13辆消防车70余名消防指战员赶赴现场,不顾个人安危冒死进入事故核心区,奋战了10余个小时成功将险情处置,阻止了事态进一步扩大,保证了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5年来,中队全体指战员用责任、用担当、用生命,燃烧着自己的青春,成功处置10700多次火灾事故和抢险救援,圆满完成了3500多次社会救助,营救遇险群众3900余人,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价值13亿多元,出色完成了2003年“9·19”黄河兰考段抗洪抢险、2008年“5·12”汶川抗震救灾、2016年“6·15”液化气罐车侧翻滑、2018年“4·6”井下救援等事故。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作为这片土地上的“守夜人”,我们一直在传承焦裕禄精神,如今在兰考,群众只要有困难,首先就想到消防队,队员们接力弘扬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主动拓展服务职能,与群众建立了深厚情谊。寒来暑往、新老更迭。为火灾致困群众送米面、为拾荒大爷修三轮、为患病大叔集善款、为贫困学生捐学费、为周边村民修道路,每周到火车站开展爱民实践,定期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逢年过节走访慰问老红军……一桩桩爱民故事,犹如一股股溪流涓涓流淌,在焦桐树下绵延不绝!35年来,中队参加社会各类扶危帮困活动9600余次,为驻地亲人赠送各类物资500多件,为贫困群众和希望工程捐款40余万元。

    走进我们的队史馆,一幅幅珍贵照片、一块块奖牌证书,一面面锦旗奖杯,这里浓缩了中队35年的血火历练,35年的竭诚为民。2014年中队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2018年中队被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表彰为“改革转制教育整训先进中队”,被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表彰为全省“执勤训练工作先进中队”、“五四红旗团支部”。中队先后8次荣立集体三等功,2人荣立二等功,50余人荣立三等功,100余人次受到各级表彰,66次受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的表彰……

    扎根红土建功业,烈火丹心党旗红。身在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我们感到无比荣耀。从“橄榄绿”到“火焰蓝”,我们的初心使命一直未曾改变。今后也必将继续以焦裕禄精神当旗帜、为标杆、作镜鉴,把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见诸行动,对组织无限忠诚,对工作彰显担当,对群众满腔热情,奋力谱写新时代焦裕禄精神发源地消防事业的新篇章。

    (讲述人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开封市支队兰考中队政治指导员王伟本报记者谭勇整理)(来源:河南日报)